猫eacc

從和年輕羣友對面基不同的看法來看,自己確實被困在了過去對互聯網的敘事中。
自己接觸互聯網的時候還是前手機時代。
那時候對網路社交的普遍看法還是虛擬社交不可信。
更主要的是當時虛擬社交和身分是不穩定的,廉價的。
隨便註冊,也沒有現在的強綁定手機號。
在這種環境下大家都認爲不需要負有現實社交相同的道德/責任。
就像當時的線下見面的見光死故事,人物總是可以直接拉黑,甚至換號消失。
這在現實完全不禮貌,但在當時是可被接受的,因爲只是“虛擬社交”。
在這種語境下難免覺得現實見面是很艱難的事情,太過真實而又殘酷。
但如今這麼多年過去後,互聯網身分已然成爲人身分的一部分了。
線下見面也變成了社交的延伸,獲得了現實社交相似的處境。
需要遵守現實的社交禮儀,不管對對方再怎麼不滿意或者之前網上怎麼口嗨,都要維持形象。
已經不再用隨時可以拋棄的虛擬身分來面對了。
而作爲一位老登,確實還不習慣這種敘事的改變。
不光是自己不喜歡見,認爲面容易出事。
別人見時的想法也還是舊風格,就像既然你們見了就說明關係很好,肯定要把網上口嗨的事情做一遍了。
查看原文自己接觸互聯網的時候還是前手機時代。
那時候對網路社交的普遍看法還是虛擬社交不可信。
更主要的是當時虛擬社交和身分是不穩定的,廉價的。
隨便註冊,也沒有現在的強綁定手機號。
在這種環境下大家都認爲不需要負有現實社交相同的道德/責任。
就像當時的線下見面的見光死故事,人物總是可以直接拉黑,甚至換號消失。
這在現實完全不禮貌,但在當時是可被接受的,因爲只是“虛擬社交”。
在這種語境下難免覺得現實見面是很艱難的事情,太過真實而又殘酷。
但如今這麼多年過去後,互聯網身分已然成爲人身分的一部分了。
線下見面也變成了社交的延伸,獲得了現實社交相似的處境。
需要遵守現實的社交禮儀,不管對對方再怎麼不滿意或者之前網上怎麼口嗨,都要維持形象。
已經不再用隨時可以拋棄的虛擬身分來面對了。
而作爲一位老登,確實還不習慣這種敘事的改變。
不光是自己不喜歡見,認爲面容易出事。
別人見時的想法也還是舊風格,就像既然你們見了就說明關係很好,肯定要把網上口嗨的事情做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