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廣場小夥伴們,福利不停,精彩不斷!目前廣場上這些熱門發帖贏獎活動火熱進行中,發帖越多,獎勵越多,快來 GET 你的專屬好禮吧!🚀
🆘 #Gate 2025年中社区盛典# |廣場十強內容達人評選
決戰時刻到!距離【2025年中社區盛典】廣場達人評選只剩 1 天,你喜愛的達人,就差你這一票衝進 C 位!在廣場發帖、點讚、評論就能攢助力值,幫 Ta 上榜的同時,你自己還能抽大獎!iPhone 16 Pro Max、金牛雕塑、潮流套裝、合約體驗券 等你抱走!
詳情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community-vote
1️⃣ #晒出我的Alpha积分# |曬出 Alpha 積分&收益
Alpha 積分黨集合!帶話題曬出你的 Alpha 積分圖、空投中獎圖,即可瓜分 $200 Alpha 代幣盲盒,積分最高直接抱走 $100!分享攢分祕籍 / 兌換經驗,中獎率直線上升!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2763074
2️⃣ #ETH百万矿王争霸赛# |ETH 鏈上挖礦曬收益
礦工集結!帶話題曬出你的 Gate ETH 鏈上挖礦收益圖,瓜分 $400 曬圖獎池,收益榜第一獨享 $200!誰才是真 ETH 礦王?開曬見分曉!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
企業區塊鏈的困境:專有鏈能否突破Web3網路效應?
智能家居的困境與企業區塊鏈的未來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最初只是簡單地購買了幾個智能燈泡,因爲它們被譽爲最佳選擇。應用界面很酷,顏色效果驚豔,你感覺自己像個科技魔法師,能用手機調節燈光,非常炫酷。
接着,你覺得恆溫器也該智能化,於是又購買了一個AI恆溫器。應用和帳戶都不同,但無所謂,多一個而已。
然而,不知不覺中,你陷入了混亂。
你的智能門鈴無法與智能音箱溝通,音箱無法控制車庫門,而車庫門又無法與智能家居集線器連接。你需要用四個不同的應用來開燈、調溫和鎖門。每個品牌都承諾給你"無縫的智能家居體驗"。
但不知怎的,你最後居住的房子反而比以前更"笨"了,因爲多了太多的"應用"。
某些公司難道要在加密世界裏重蹈覆轍嗎?
2025年8月,兩個重磅消息傳來。
首先,一家估值500億美元的支付巨頭宣布,將與一家加密風投公司合作,構建一條名爲Tempo的"高性能、以支付爲中心"的區塊鏈。
一天後,擁有670億美元USDC穩定幣的公司,也公布了Arc計劃,這是一條專爲穩定幣支付、外匯和資本市場設計的自有Layer 1區塊鏈。
Arc內部解析
Arc將專爲USDC穩定幣打造。大多數區塊鏈都需要用其原生代幣支付交易費,而在Arc上,你可以直接用USDC支付費用,無需持有波動性大的代幣。
Arc內置了匯率引擎。你無需使用外部服務來兌換貨幣,Arc在協議層面就能原生處理匯率。你發送USDC,收款人收到EURC(歐元穩定幣),轉換自動完成,沒有第三方服務和額外費用。
然後是隱私控制。大多數公鏈會顯示所有信息:地址、金額、時間。像某些隱私幣則默認隱藏一切。Arc提供選擇性隱私,允許機構隱藏交易金額,但保留地址可見,並內置了合規功能。它專爲那些既需要競爭性隱私,又不想完全匿名的企業設計。
Tempo內部解析
Tempo的差異化在於用戶體驗的抽象化。當其他加密支付方案仍有濃厚的"加密味"(連接錢包、簽署交易、等待確認)時,Tempo的設計目標是讓區塊鏈支付在用戶看來和信用卡支付完全一樣。
與以太坊兼容意味着它可以利用現有的DeFi基礎設施和開發者工具,但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能與現有的商戶生態系統整合。數百萬使用該系統的企業可以輕鬆添加加密支付,而無需改變他們的結帳流程或學習新系統。
最重要的是,該公司現有的銀行和監管關係能解決一個大問題。大多數加密支付方案在"最後一公裏"——將資金從區塊鏈轉回銀行帳戶——上舉步維艱。而該公司已經擁有這些合作關係,這正是其他加密公司需要花數年時間才能建立的。
困惑之處
我們又回到了那個支離破碎的智能家居,問題也像手機上各種智能家居應用的通知欄一樣開始成倍增加。
首先困擾我的是:對這些專用區塊鏈的需求到底在哪裏?
這些公司一直在談論穩定幣支付和企業級功能,但穩定幣真正的活躍地帶在DeFi。
人們使用USDC來購買其他加密資產、參與借貸協議、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以及與更廣闊的金融應用生態系統互動。而這一切,主要都發生在以太坊上。
我感覺這就像是建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恆溫器,但它只適用於沒有任何其他智能設備的房子。
當然,這個恆溫器可能技術上更優越,但你卻將自己與人們真正想使用智能家居功能的整個生態系統隔離開了。
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要做重復發明?
這些公司所說的所有功能——更快的交易、更低的費用、自定義功能、企業品牌——都可以通過以太坊Layer方案來實現。這樣,你既能擁有以太坊底層網路的安全性,又能訪問最大的DeFi生態系統,還能根據需要自定義網路。
一些Layer 1區塊鏈已經想通了這一點。最初專注於移動支付的某區塊鏈曾是獨立的,後來卻宣布計劃轉型成爲以太坊Layer。經過一番計算,他們意識到成爲以太坊生態的一部分比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網路效應更有意義。
鏈越多,所需的橋就越多。而橋,正是出問題的地方......
它們負責在不同區塊鏈之間轉移資產,本質上是復雜的智能合約,在一條鏈上鎖定你的代幣,然後在另一條鏈上鑄造等價代幣。但橋經常被黑客攻擊。我們談論的不是在不同應用之間切換的不便,而是一旦橋軟件出錯,可能帶來的潛在金融損失。
糟糕的用戶體驗。在我的智能家居中,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必須打開另一個應用來關掉客廳走廊的燈。
但對於企業區塊鏈,用戶可能需要不同的錢包、不同的gas代幣、不同的界面和不同的安全設置。大多數人管理一個加密錢包都已經很喫力了。想象一下,你還得向他們解釋爲什麼不同的支付和轉帳需要不同的錢包。
但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網路效應根本就不存在。
一個支付網絡的價值會隨着用戶和應用的增加呈指數級增長。以太坊擁有最多的開發者、最多的應用和最高的流動性。截至2025年年中,以太坊的TVL(總鎖倉價值)爲960億美元,約佔所有DeFi活動的60-65%。某高性能替代方案的TVL爲110億美元。其他主流鏈如某智能鏈(73.5億美元)、某鏈(67.8億美元)和某Layer(33.9億美元)瓜分了剩餘部分。
這些企業鏈選擇脫離現有的網路效應,去建立一個孤立的網路,並天真地希望用戶能自動找上門。
你會選擇在一個荒島上開一家完美的商店嗎?當然,像阿聯酋這樣的國家建造了迪拜這樣的城市,人們確實去了。但那是因爲有物理上的限制,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最後,還有一個沒人想直接面對的競爭問題。這些公司是真的想構建更好的基礎設施,還是僅僅不想和競爭對手分享地盤?
回想我的智能家居一團糟,每家公司都有合理的選擇技術原因。但真正的驅動力往往是他們不想依賴別人的平台,或者不想向競爭對手支付費用。
也許這才是真正發生的事情。某公司不想支付以太坊的交易費,另一公司不想在他們無法控制的基礎設施上構建。這很公平。但我們應該誠實地面對這一切。這無關創新或用戶體驗,而是關乎控制權和經濟利益。
王者似乎並不擔心
以太坊對此似乎泰然處之,並未感到困擾。該網路每天繼續處理超過百萬筆交易,佔據了大部分DeFi活動,並通過其ETF獲得了巨大的機構資金流入。8月某一天,以太坊ETF的淨流入高達10億美元,這比比特幣ETF前一周的總流入量還要多。
以太坊社區對這些企業鏈的反應也很有趣。一些人將其視爲一種認可。畢竟,Arc和Tempo都在構建成EVM兼容鏈,這實質上是採納了以太坊的開發標準。
但這裏存在一個微妙的威脅。每筆發生在Arc上而非以太坊上的USDC交易,都是以太坊驗證者無法獲得的費用收入。每筆在Tempo而非以太坊Layer上處理的商戶支付,都是沒有貢獻給以太坊網路效應的活動。
某高性能公鏈可能會更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競爭。該網路一直將自己定位爲以太坊的高性能替代方案,尤其是在支付和消費者應用方面。當主要的支付公司選擇構建自己的鏈,而不是採用該公鏈時,這會削弱該公鏈一直宣傳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裝在一臺高速電腦裏"的論點。
企業區塊鏈的墓地
歷史對那些試圖自建區塊鏈的公司並不友好。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某公鏈,在2023年也做出了同樣的舉動。
還記得某社交巨頭的數字貨幣計劃嗎?這個旨在創建全球數字貨幣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最終變成了另一個項目,並在監管壓力下解體,被出售變賣。不要忘了,如果在今天的監管環境下,有明確界定穩定幣發行商應如何運作的法案,該項目也許真的能成功。
某大型銀行的區塊鏈嘗試或許是最相關的警示故事。該銀行花費數年時間構建數字美元、私有區塊鏈網路和其他區塊鏈項目。盡管擁有幾乎無限的資源、監管關係和龐大的現有客戶羣,這些項目卻從未在該銀行的自有業務之外獲得有意義的採用。其數字美元處理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但主要只是在銀行自己的機構客戶之間轉移資金。
即使是主要支付公司的嘗試也並不那麼鼓舞人心。某支付巨頭在2023年推出了自己的穩定幣,成爲首個進入穩定幣領域的主要美國金融科技公司。但該公司並未構建自定義基礎設施,而是選擇在以太坊等現有網路上發行。結果呢?
該穩定幣的市值僅爲11.02億美元,與USDC的670億美元相比微不足道,且主要局限於該公司自己的生態系統內。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擁有龐大影響力和支付專業知識的公司,僅僅依靠一個穩定幣都無法產生重大影響,那又是什麼讓其他公司認爲構建整個區塊鏈會做得更好?
這種模式表明,要建立一個成功的區塊鏈,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能力和財務資源。你還需要網路效應、開發者熱情和有機採用,而這些東西是出了名的難以憑空創造,即使有大公司背書也不行。
這次情況會有所不同嗎?
我們有理由認爲,這些公司可能會在其他公司失敗的地方取得成功。
首先,監管的清晰度已大幅提升。美國通過的法案爲穩定幣發行商創建了一個明確的框架,消除了困擾早期企業區塊鏈嘗試的大部分不確定性。當某公司推出Arc時,他們不是在法律灰色地帶運營,而是在一個既定規則下運作的上市公司。
其次,這兩家公司都擁有某大型銀行所缺乏的:龐大的現有用戶基礎,且這些用戶並非主要來自加密原生羣體。某公司每年爲全球數百萬商戶處理超過1萬億美元的交易,並一直在系統性地構建其加密基礎設施——以11億美元收購了穩定幣基礎設施,又收購了加密錢包技術,以創建端到端的支付堆棧。另一公司的USDC已被整合到數百個應用和交易平台中。他們不是在盲目地造鏈,而是爲他們已經服務的用戶羣體構建基礎設施,並擁有能無縫引導他們入場的工具。
當某風投公司的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