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WA:夾縫中的大象### 前言現實資產(RWA)的代幣化旨在提高流動性、透明度和可訪問性,使更多人能夠接觸高價值資產。這個解釋雖然常見,但並不完全準確。本文將從個人視角出發,嘗試解讀當前時代背景下的RWA。### 一、破碎的棱鏡區塊鏈與現實資產的結合可追溯到比特幣上的Colored Coins。通過給比特幣UTXO添加元數據實現"染色",賦予特定Satoshi代表外部資產的屬性,從而在比特幣鏈上標記和管理現實資產。這種類似BRC20的協議是區塊鏈首次實現非貨幣功能的系統性嘗試,也是區塊鏈邁向智能化的開端。但由於比特幣腳本操作碼有限,Colored Coins的資產規則需要第三方錢包解析,用戶必須信任這些工具對UTXO"顏色"的定義邏輯。中心化信任和流動性不足等因素,導致RWA的首次概念驗證以失敗告終。隨後,區塊鏈以太坊爲轉折點開啓了圖靈完備時代。各種敘事都經歷過瘋狂時刻,但RWA除了法抵穩定幣外,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爲什麼?區塊鏈上從未存在真正的美元。某些穩定幣實質上只是私人公司發行的"數字債券",理論上比美元更脆弱。它們的成功源於區塊鏈世界對價值穩定媒介的迫切需求。RWA世界中不存在真正的去中心化,信任假設必須建立在中心化實體之上,風險控制依賴監管。Crypto基因中的無政府主義本質上與這一理念相悖,任何公鏈的底層架構都旨在抵抗監管。公鏈之上監管難以存在,是RWA始終無法成功的首要因素。第二點是資產復雜性。RWA雖然包含所有實體資產的代幣化,但可大致分爲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本身具有同質化特性,底層資產與代幣間的聯繫可建立在受監管的托管機構下。非金融資產則復雜得多,解決方案主要依賴IoT系統,但仍無法應對人爲作惡和自然災害等突發因素。因此,RWA作爲現實資產的棱鏡,能折射的光並非無限,未來的非金融資產要想在鏈上長存必須符合同質化且易估值這兩個前提。第三,與高波動性的數字資產相比,現實世界資產中幾乎找不到相匹配的波動率。DeFi中動輒數十甚至上百的APY更讓傳統金融相形見絀,收益低、缺乏參與動機,是RWA的另一痛點。既然如此,爲什麼圈內如今又聚焦於這一敘事?### 二、上有政策傳統金融對監管的推進是RWA存在的關鍵因素,只有當信任假設成立時,這個概念才能推進。當前對Web3發展友好的地區,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大多在近期才落地RWA相關監管框架。因此,RWA的啓程之旅剛剛開始,但目前監管碎片化和傳統金融對風險的高度警惕仍爲這一賽道蒙上一層迷霧。以下是截至2025年4月全球主要司法管轄區關於RWA的監管框架概況:美國由SEC和CFTC負責監管,核心法規包括證券型代幣和商品型代幣的區分。重點措施包括KYC/AML要求和證券認定範圍擴大。香港由金管局和證監會監管,核心框架包括《證券及期貨條例》和《打擊洗錢條例》。重點措施有Ensemble沙盒計劃和穩定幣閘門政策。歐盟由ESMA監管,核心法規是MiCA。重點措施包括流動性限制和合規捷徑(如盧森堡基金結構)。迪拜由DFSA監管,核心框架是代幣化沙盒。合規路徑包括豁免部分資本和風控要求,測試期後可申請正式牌照。新加坡將證券型代幣納入《證券與期貨法》,功能型代幣需遵守反洗錢法規。澳大利亞由ASIC監管,將賦予收益權的RWA代幣歸類爲金融產品,需持金融服務牌照並披露風險。綜上所述,歐美國家側重合規門檻,亞洲及中東地區雖通過實驗性政策吸引項目,但合規門檻仍然不低。目前RWA協議可在公鏈上存在,但必須輔以各種合規模塊以適配監管框架。這些合規協議無法與傳統DeFi協議直接交互,且因司法管轄區不同,一個符合某地合規框架的協議也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合規協議交互。當前RWA協議缺乏足夠的可訪問性和互操作性,形似"孤島",與理想中的形態背道而馳。在這些框架內是否有尋回去中心化的路徑?以Ondo爲例,該團隊構建了Flux Finance借貸協議,允許用戶使用開放代幣和受限代幣作爲抵押品進行借貸。借出的USDY代幣通過鎖定期設計避免被歸類爲證券。Ondo通過跨鏈橋簡化USDY在公鏈中的流通,最終實現了與DeFi世界交互的路徑。但如此繁雜且不能反向切入的方式,可能並非我們理想中的RWA。法抵穩定幣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優秀的可訪問性,只有在現實世界才能實現低門檻的普惠金融。RWA在孤島問題上還需要傳統金融與項目方共同探索,如何先實現不同司法轄區內的互聯,並在可能範圍內與鏈上世界交互,最終才能符合對RWA的普遍解釋。### 三、資產與收益據專業分析網站數據,目前鏈上RWA資產總值爲206.9億美元(不含穩定幣),主要包括私人信貸、美債、大宗商品、房地產和股票證券。從資產類別看,RWA協議主要面向傳統金融用戶,而非DeFi原生用戶。頭部RWA協議如Goldfinch、Maple Finance、Centrifuge等,主要針對中小企業和機構級用戶。將這些業務搬到鏈上的優勢包括:1. 7\*24小時即時結算,解決傳統金融依賴中心化系統的痛點。2. 突破地域流動性割裂,使第三世界國家中小企業可低成本吸引外部投資。3. 降低邊際服務成本,通過智能合約管理實現規模效應。4. 服務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礦企、中小交易所等。5. 降低準入門檻,嘗試將金融資產分割以降低投資者門檻。對Crypto而言,RWA成功將帶來萬億級別的想象空間。RWAFi的出現將爲DeFi協議提供更穩固的資產底層,爲用戶提供更多資產選擇。在當前地緣政治動蕩、經濟前景不確定的背景下,某些現實世界資產可能比單純持有穩定幣更具吸引力。目前已實現或未來可能存在的RWA產品選擇包括:黃金、高利率外幣定存、受制裁國家的折價能源資產、短期美債、納斯達克腰斬股票,甚至細化到充電樁或潮玩盲盒等。### 四、執劍人"黑暗森林"是區塊鏈的別稱,也是去中心化特性的"原罪"。在某些特定領域,RWA可能成爲這個平行世界的執劍人。以NFT爲例,盡管曾經誕生出無聊猿、Azuki、Pudgy等匹敵傳統IP的項目,但持有者並未真正獲得IP知識產權。NFT更像是消費品,區塊鏈對10K PFP的定義模糊。它通過降低投資門檻創造了一些輝煌一時的IP,但在收益與項目發展上,決策權仍由項目方掌控。以無聊猿爲例,其知識產權明確歸屬於發行方Yuga Labs LLC。持有者僅獲得特定編號頭像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而非版權本身。在項目發展決策上,NFT持有者既無知情權,也無決策權,更無收益權。相比之下,傳統IP投資通常賦予投資者更多權利。如果有一把巨劍懸於頭上,這些項目是否會更尊重自己的社區?### 五、載體之上RWA存在重塑金融的潛力,能將現實世界的機會帶到鏈上,也可能是整治區塊鏈亂象的新出路。但受限於當前監管框架,其形態仍像是存在於公鏈之上的私有協議,未能發揮最大潛力。未來需要引路人或聯盟來打通這層屏障。資產在不同載體上能釋放出難以想象的光芒。從古代青銅銘文到明代魚鱗圖冊,資產確權保證了社會的安穩與發展。RWA的終極形態或許是:在香港白天購買納斯達克股票,凌晨將資金存入俄羅斯銀行,次日又與全球數百個陌生股東共同投資迪拜地產。這個運行在巨大公有帳本上的世界,就是RWA的終極願景。
RWA: 區塊鏈資產新格局與監管挑戰
RWA:夾縫中的大象
前言
現實資產(RWA)的代幣化旨在提高流動性、透明度和可訪問性,使更多人能夠接觸高價值資產。這個解釋雖然常見,但並不完全準確。本文將從個人視角出發,嘗試解讀當前時代背景下的RWA。
一、破碎的棱鏡
區塊鏈與現實資產的結合可追溯到比特幣上的Colored Coins。通過給比特幣UTXO添加元數據實現"染色",賦予特定Satoshi代表外部資產的屬性,從而在比特幣鏈上標記和管理現實資產。這種類似BRC20的協議是區塊鏈首次實現非貨幣功能的系統性嘗試,也是區塊鏈邁向智能化的開端。但由於比特幣腳本操作碼有限,Colored Coins的資產規則需要第三方錢包解析,用戶必須信任這些工具對UTXO"顏色"的定義邏輯。中心化信任和流動性不足等因素,導致RWA的首次概念驗證以失敗告終。
隨後,區塊鏈以太坊爲轉折點開啓了圖靈完備時代。各種敘事都經歷過瘋狂時刻,但RWA除了法抵穩定幣外,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爲什麼?
區塊鏈上從未存在真正的美元。某些穩定幣實質上只是私人公司發行的"數字債券",理論上比美元更脆弱。它們的成功源於區塊鏈世界對價值穩定媒介的迫切需求。
RWA世界中不存在真正的去中心化,信任假設必須建立在中心化實體之上,風險控制依賴監管。Crypto基因中的無政府主義本質上與這一理念相悖,任何公鏈的底層架構都旨在抵抗監管。公鏈之上監管難以存在,是RWA始終無法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點是資產復雜性。RWA雖然包含所有實體資產的代幣化,但可大致分爲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本身具有同質化特性,底層資產與代幣間的聯繫可建立在受監管的托管機構下。非金融資產則復雜得多,解決方案主要依賴IoT系統,但仍無法應對人爲作惡和自然災害等突發因素。因此,RWA作爲現實資產的棱鏡,能折射的光並非無限,未來的非金融資產要想在鏈上長存必須符合同質化且易估值這兩個前提。
第三,與高波動性的數字資產相比,現實世界資產中幾乎找不到相匹配的波動率。DeFi中動輒數十甚至上百的APY更讓傳統金融相形見絀,收益低、缺乏參與動機,是RWA的另一痛點。
既然如此,爲什麼圈內如今又聚焦於這一敘事?
二、上有政策
傳統金融對監管的推進是RWA存在的關鍵因素,只有當信任假設成立時,這個概念才能推進。當前對Web3發展友好的地區,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大多在近期才落地RWA相關監管框架。因此,RWA的啓程之旅剛剛開始,但目前監管碎片化和傳統金融對風險的高度警惕仍爲這一賽道蒙上一層迷霧。
以下是截至2025年4月全球主要司法管轄區關於RWA的監管框架概況:
美國由SEC和CFTC負責監管,核心法規包括證券型代幣和商品型代幣的區分。重點措施包括KYC/AML要求和證券認定範圍擴大。
香港由金管局和證監會監管,核心框架包括《證券及期貨條例》和《打擊洗錢條例》。重點措施有Ensemble沙盒計劃和穩定幣閘門政策。
歐盟由ESMA監管,核心法規是MiCA。重點措施包括流動性限制和合規捷徑(如盧森堡基金結構)。
迪拜由DFSA監管,核心框架是代幣化沙盒。合規路徑包括豁免部分資本和風控要求,測試期後可申請正式牌照。
新加坡將證券型代幣納入《證券與期貨法》,功能型代幣需遵守反洗錢法規。
澳大利亞由ASIC監管,將賦予收益權的RWA代幣歸類爲金融產品,需持金融服務牌照並披露風險。
綜上所述,歐美國家側重合規門檻,亞洲及中東地區雖通過實驗性政策吸引項目,但合規門檻仍然不低。目前RWA協議可在公鏈上存在,但必須輔以各種合規模塊以適配監管框架。這些合規協議無法與傳統DeFi協議直接交互,且因司法管轄區不同,一個符合某地合規框架的協議也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合規協議交互。當前RWA協議缺乏足夠的可訪問性和互操作性,形似"孤島",與理想中的形態背道而馳。
在這些框架內是否有尋回去中心化的路徑?以Ondo爲例,該團隊構建了Flux Finance借貸協議,允許用戶使用開放代幣和受限代幣作爲抵押品進行借貸。借出的USDY代幣通過鎖定期設計避免被歸類爲證券。Ondo通過跨鏈橋簡化USDY在公鏈中的流通,最終實現了與DeFi世界交互的路徑。
但如此繁雜且不能反向切入的方式,可能並非我們理想中的RWA。法抵穩定幣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優秀的可訪問性,只有在現實世界才能實現低門檻的普惠金融。RWA在孤島問題上還需要傳統金融與項目方共同探索,如何先實現不同司法轄區內的互聯,並在可能範圍內與鏈上世界交互,最終才能符合對RWA的普遍解釋。
三、資產與收益
據專業分析網站數據,目前鏈上RWA資產總值爲206.9億美元(不含穩定幣),主要包括私人信貸、美債、大宗商品、房地產和股票證券。
從資產類別看,RWA協議主要面向傳統金融用戶,而非DeFi原生用戶。頭部RWA協議如Goldfinch、Maple Finance、Centrifuge等,主要針對中小企業和機構級用戶。將這些業務搬到鏈上的優勢包括:
對Crypto而言,RWA成功將帶來萬億級別的想象空間。RWAFi的出現將爲DeFi協議提供更穩固的資產底層,爲用戶提供更多資產選擇。在當前地緣政治動蕩、經濟前景不確定的背景下,某些現實世界資產可能比單純持有穩定幣更具吸引力。
目前已實現或未來可能存在的RWA產品選擇包括:黃金、高利率外幣定存、受制裁國家的折價能源資產、短期美債、納斯達克腰斬股票,甚至細化到充電樁或潮玩盲盒等。
四、執劍人
"黑暗森林"是區塊鏈的別稱,也是去中心化特性的"原罪"。在某些特定領域,RWA可能成爲這個平行世界的執劍人。
以NFT爲例,盡管曾經誕生出無聊猿、Azuki、Pudgy等匹敵傳統IP的項目,但持有者並未真正獲得IP知識產權。NFT更像是消費品,區塊鏈對10K PFP的定義模糊。它通過降低投資門檻創造了一些輝煌一時的IP,但在收益與項目發展上,決策權仍由項目方掌控。
以無聊猿爲例,其知識產權明確歸屬於發行方Yuga Labs LLC。持有者僅獲得特定編號頭像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而非版權本身。在項目發展決策上,NFT持有者既無知情權,也無決策權,更無收益權。相比之下,傳統IP投資通常賦予投資者更多權利。
如果有一把巨劍懸於頭上,這些項目是否會更尊重自己的社區?
五、載體之上
RWA存在重塑金融的潛力,能將現實世界的機會帶到鏈上,也可能是整治區塊鏈亂象的新出路。但受限於當前監管框架,其形態仍像是存在於公鏈之上的私有協議,未能發揮最大潛力。未來需要引路人或聯盟來打通這層屏障。
資產在不同載體上能釋放出難以想象的光芒。從古代青銅銘文到明代魚鱗圖冊,資產確權保證了社會的安穩與發展。RWA的終極形態或許是:在香港白天購買納斯達克股票,凌晨將資金存入俄羅斯銀行,次日又與全球數百個陌生股東共同投資迪拜地產。
這個運行在巨大公有帳本上的世界,就是RWA的終極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