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heclues 來源:X,@follow\_clues股權稀釋的核心機制:增發會改變每股權益的分配,導致價值從現有股東轉移到新股東,除非某些理想條件(如市場完全接受增發且不調整估值)持續成立。下面我用數學計算說明爲什麼這個效應在現實中無法回避,最終會破壞“永恆循環”的邏輯。**1. 例子假設*** 初始狀態:公司資產:100億美元 ETH(淨資產 = 100億美元,假設無負債)。市值:110億美元(意味着市場給出10%溢價,可能基於增長預期或投機)。假設總股本爲 S 股,則:每股淨資產(NAV) = 100/S 億美元。每股股價 = 110/S億美元(溢價 = 10% )。* 行動:融資50億美元(增發新股),全部買入50億美元 ETH。* 爲了使股價不變,增發必須以當前股價100/S定價。這是一種“市場價增發”。**2. 計算增發後的情況(假設以市場價增發,股價不變)*** 增發股數:募集50億美元,需要新股數 N=0.4545S。* 新總股本: 1.4545S。* 新總資產:100 + 50 = 150億美元 ETH。* 新每股淨資產: 150/1.4545S億美元(比初始100/S增加約3.13%)。* 新市值(假設市場接受股價不變):160億美元。* 新溢價:10/150=6.67%(從10%降到6.67%)。表面上看,每股股價不變110/S,每股淨資產甚至略增。**但這裏隱藏了稀釋效應:*** **價值轉移發生**:新增的50億美元資產被所有股東(舊 + 新)分享。現有股東的股權比例從100%降到68.75%。他們原本擁有100億美元資產的全部,現在只擁有150億美元的68.75%(≈103.13億美元),淨增3.13億美元。但如果沒有增發,他們本可擁有110億;這裏,新股東以“折扣”方式分享了部分增值(因爲溢價壓縮)。* **並非真實增值**:增發的50億美元是外部資金注入,不是公司內部創造的價值。它的“增值”只是會計幻覺——類似於你把別人的錢存入自家銀行,然後聲稱家庭財富增加了。* **溢價壓縮是預警**:初始10%溢價反映市場對“增長潛力”的樂觀(如期待更多增發循環)。但每次增發都稀釋這個潛力,導致溢價逐步下降(從10%到6.67%,下次更低)。* 爲什麼?因爲公司本質上是“ETH持有殼”,無獨特業務,市場會逐漸視其爲ETH ETF(市值 ≈ 淨資產,溢價 → 0)。一旦溢價爲0,進一步增發就無法以高於淨資產的價格進行,否則沒人買單。**3. 如果持續循環,效應會放大並破壞模型**假設重復例子幾次(每次融資相當於當前資產的50%,以當時股價增發,假設股價不變):* 第1輪後:資產150億,市值160億,溢價6.67%。* 第2輪:融資75億(50% of 150),新股數 ≈0.46875S'(S'爲當前股本),新資產225億,新市值235億,溢價 ≈4.44%,每股淨資產增但溢價繼續降。* 第3輪:類似,溢價降至≈3%。經過幾輪,溢價趨近0。這時:* 增發價格被迫等於每股淨資產(無溢價空間)。* 每股淨資產不再增加:例如,資產A,股本T,增發0.5A(以A/T定價),新股數=0.5T,新資產1.5A,新每股=1.5A / 1.5T = A/T(不變)。* 循環失效:無“股價漲”驅動下次增發,模型從“增值”轉爲“零和”——新資金只是稀釋舊股,無淨益。這正是稀釋效應的顯現:早期靠溢價掩蓋,後期暴露,導致價值轉移(新股東低成本進入,舊股東權益攤薄)。**4. 如果不是市場價增發,稀釋更明顯(貼近“平價增發”場景)****5. 爲什麼這個效應在實踐中無法回避*** **市場不是無限理性或樂觀**:你的假設依賴市場永遠接受“股價不變”,但投資者會計算稀釋(用EV/EBITDA或NAV折扣模型)。一旦意識到模型無內在現金流(無分紅、只靠ETH持有),FOMO轉爲恐慌,股價提前崩。* **數學本質**:稀釋是算術必然。除非增發帶來的增長率 > 稀釋率(Gordon模型:價值 = \frac{D}{r - g},g爲增長,但g依賴外部ETH漲,非永續),否則價值不增。總之,BMNR的新股東通過增發,不斷蠶食老股東的權益,只是掩蓋在ETH漲之中。其他幣股也是類似,增發規模/當前市值比例越大,稀釋效應越快!
BMNR的金錢遊戲
作者:Theclues 來源:X,@follow_clues
股權稀釋的核心機制:增發會改變每股權益的分配,導致價值從現有股東轉移到新股東,除非某些理想條件(如市場完全接受增發且不調整估值)持續成立。下面我用數學計算說明爲什麼這個效應在現實中無法回避,最終會破壞“永恆循環”的邏輯。
1. 例子假設
2. 計算增發後的情況(假設以市場價增發,股價不變)
表面上看,每股股價不變110/S,每股淨資產甚至略增。
但這裏隱藏了稀釋效應:
3. 如果持續循環,效應會放大並破壞模型
假設重復例子幾次(每次融資相當於當前資產的50%,以當時股價增發,假設股價不變):
經過幾輪,溢價趨近0。這時:
這正是稀釋效應的顯現:早期靠溢價掩蓋,後期暴露,導致價值轉移(新股東低成本進入,舊股東權益攤薄)。
4. 如果不是市場價增發,稀釋更明顯(貼近“平價增發”場景)
5. 爲什麼這個效應在實踐中無法回避
總之,BMNR的新股東通過增發,不斷蠶食老股東的權益,只是掩蓋在ETH漲之中。其他幣股也是類似,增發規模/當前市值比例越大,稀釋效應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