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bic的核心理念是“有用工作量證明”(Useful Proof of Work, uPoW)。傳統PoW,如比特幣所使用的,礦工通過解決無實際意義的哈希謎題來維護網路安全,這被認爲是一種巨大的能源浪費。而Qubic則試圖讓這些算力變得“有用”,將其引導至AI訓練、科學計算等領域。他們的系統允許礦工在執行這些AI任務的同時,通過一種名爲“外包計算”的機制,將其部分算力指向其他PoW網路進行挖礦,門羅幣便是他們的第一個目標。
在Qubic官方發布的“第172週期回顧”博文中,他們以一種近乎上帝視角的口吻,復盤了這場“實驗”的全過程,甚至記錄了他們如何開啓“自私挖礦”模式以應對社區的反擊。而其創始人Ivancheglyo在社區中的一句回應,更是將事件的戲劇性推向高潮:“Please, do not resist.”(請不要反抗。)
兵臨城下:Qubic 對門羅幣發起 51% 攻擊,社區 72 小時自救
撰文:Oliver,火星財經
在加密世界日新月異的敘事洪流中,有些名字似乎已淡出聚光燈的中心。門羅幣(Monero)便是其中之一。作爲2014年便已問世的“活化石”級項目,它不像DeFi協議那樣許諾驚人的收益率,也不像NFT或Meme幣那樣能輕易點燃社交媒體的狂熱。多年來,門羅幣如同一位沉默的匠人,始終專注於其最初的使命——打造一套真正無法追蹤、無法連結的數字現金系統。它的發展不追求朝夕之功,而在於對隱私技術的持續打磨和對網路韌性的不斷加固。
然而,這份執着也讓整個隱私賽道行走於刀鋒之上。隨着全球監管的收緊,隱私幣種成了合規的“頭號公敵”。各大主流交易所紛紛將其下架,以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在外界看來,隱私賽道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監管機構的外部壓力。然而,誰也未曾料到,一場更具顛覆性的危機,竟會從加密世界的內部爆發,其矛頭直指這個賽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旗手。
2025年8月12日,新興的Layer 1項目Qubic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則簡短但信息量巨大的聲明:“門羅幣(XMR)實驗正按計劃順利進行,一切都會在適當的時候揭曉。” 這條推文如同一聲驚雷,將門羅幣正遭受的、近乎致命的網路算力危機公之於衆,並毫不避諱地將自己與這場風暴關聯起來。這究竟是一次魯莽的炫技,一場蓄意的攻擊,還是一場旨在揭示行業沉痾的“社會實驗”?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風暴的策劃者。
這場風暴的背後,是一位在加密行業留下過深刻印記的人物——Sergey Ivancheglyo(社區人稱CfB)。他的名字總是與顛覆式創新捆綁在一起。從早期爲NXT項目開創性地引入純粹的PoS(權益證明)共識,到後來作爲IOTA的核心力量,將“有向無環圖”(DAG)這一突破性技術推向公衆視野,Ivancheglyo的職業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挑戰現有範式的歷史。他與IOTA基金會的分道揚鑣,以及後續圍繞此事的公開爭論,更凸顯了他傾向於在傳統組織框架之外,以更純粹、更不受約束的方式實現其技術願景的行事風格。Qubic,便是他這種風格的延續——一個旨在從根本上重新定義PoW(工作量證明)價值的最新嘗試。
“有用”的算力與“經濟攻擊”
Qubic的核心理念是“有用工作量證明”(Useful Proof of Work, uPoW)。傳統PoW,如比特幣所使用的,礦工通過解決無實際意義的哈希謎題來維護網路安全,這被認爲是一種巨大的能源浪費。而Qubic則試圖讓這些算力變得“有用”,將其引導至AI訓練、科學計算等領域。他們的系統允許礦工在執行這些AI任務的同時,通過一種名爲“外包計算”的機制,將其部分算力指向其他PoW網路進行挖礦,門羅幣便是他們的第一個目標。
這套機制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創造了一種強大的經濟激勵。Qubic礦工在獲得其原生代幣QUBIC獎勵的同時,還能額外獲得門羅幣挖礦的收益。更具顛覆性的是,Qubic官方將挖來的XMR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用所得資金回購並銷毀QUBIC代幣,制造通縮壓力,從而推高QUBIC的價格。一個危險的飛輪就此形成:更高的QUBIC價格吸引更多礦工加入,更多的礦工意味着更強的算力,更強的算力能挖到更多的XMR,賣掉XMR又能進一步推高QUBIC價格。
這並非傳統的算力攻擊,而是一種“經濟攻擊”。Qubic並非試圖通過雙花攻擊直接竊取資金,而是利用更優越的經濟模型,像一個巨大的磁鐵,將原本分散的門羅幣算力吸附到自己周圍。正如Protos媒體分析的那樣,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威脅,它腐蝕的是門羅幣去中心化的根基。
兵臨城下:門羅幣社區的反擊
當Qubic的算力在門羅幣網路中的佔比從7月中旬的25%一路飆升,並在8月12日觸及48-50%的臨界點時,門羅幣社區感受到了切實的寒意。慢霧(SlowMist)創始人餘弦在社交媒體上證實:“從技術上講,Qubic對門羅幣的51%攻擊已經成功。”盡管Qubic並未發起雙花,但網路的安全天平已被徹底打破。
51%攻擊對PoW鏈來說是懸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歷史上,以太坊經典(ETC)在2019年因此被雙花盜取了價值110萬美元的資產,而比特黃金(BTG)更是在2018年的一次攻擊中損失高達1800萬美元。The Block引用分析師的估算稱,一個惡意行爲者僅需花費“每天7000到10000美元”,就可能租用到足夠的算力來控制門羅幣網路。Qubic的“實驗”無疑是將這一理論上的風險活生生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面對兵臨城下的局面,這個以“隱私”和“抗審查”爲圖騰的社區爆發出驚人的凝聚力。一場自下而上的“算力保衛戰”迅速打響。社區成員在Reddit等社交平台上奔走相告,呼籲所有忠誠的礦工將算力從未知礦池撤出,轉移到p2pool(一種去中心化礦池)或supportxmr.com等信譽良好的防御性礦池中。
這場反擊的核心,是削弱Qubic經濟模型的根基。主流挖礦軟件XMRig的開發者Sergei Chernykh雖然否認了對Qubic發動DDoS攻擊的指控,但他明確表示,社區正在探索“完全合法的反制措施”。這背後,是一場關於網路靈魂的爭奪。
“請不要反抗”:哲學、狂妄與未來
在Qubic官方發布的“第172週期回顧”博文中,他們以一種近乎上帝視角的口吻,復盤了這場“實驗”的全過程,甚至記錄了他們如何開啓“自私挖礦”模式以應對社區的反擊。而其創始人Ivancheglyo在社區中的一句回應,更是將事件的戲劇性推向高潮:“Please, do not resist.”(請不要反抗。)
這句話充滿了挑釁,但也揭示了Qubic行爲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在Ivancheglyo和他的支持者看來,如果一個PoW網路能輕易被一個更優越的經濟系統在算力上壓制,那麼問題出在這個網路本身的設計上,它在“進化論”意義上是不適應的。Qubic的“實驗”,便是一場檢驗PoW網路“免疫力”的壓力測試。他們認爲自己並非破壞者,而是揭示真相的“吹哨人”,迫使行業正視PoW機制在經濟激勵層面可能存在的脆弱性。
這無疑觸及了加密世界的核心議題:去中心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算力在物理上的絕對分散,還是一個能夠抵御外部經濟侵蝕的、更具韌性的共識模型?門羅幣的RandomX算法,旨在抵抗ASIC礦機,以實現CPU挖礦的公平化,其初衷正是爲了維護去中心化。但Qubic的出現證明,即使在硬件層面做到了極致的去中心化,基於經濟激勵的算力中心化依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威脅。
此次事件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爲所有PoW項目敲響了警鍾,尤其是那些市值較小、算力安全壁壘不高的項目。單純依靠技術上的精巧設計可能不足以應對來自外部的、更高效經濟體的“降維打擊”。未來的公鏈競爭,或許不僅僅是技術和生態的競爭,更是經濟模型和激勵機制的博弈。
最終,在門羅幣社區的頑強抵抗和輿論的巨大壓力下,Qubic的算力佔比有所回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但Qubic所提出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PoW世界深處的光榮與隱憂。這場由一個天才開發者發起的、充滿爭議的“實驗”,或許不會是最後一次。當下一個更強大的“Qubic”出現時,又有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爲下一個“門羅幣”?這場關於算力、主權和生存的博弈,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