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瑟本解釋了中國如何將能源轉型視爲國家安全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說法,中國的能源轉型將在2025年6月24日進行,這不僅是中國的一次環境轉型,同時中國政府將其視爲國家安全的乘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的伊麗莎白·瑟本指出,綠色能源的戰略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再被視爲邊緣的氣候困境,而是直接的國家優勢。

這一變化遠不止於象徵意義。中國正將清潔能源嵌入其國內治理的實際框架中。經濟目標、環境責任和地緣政治發展不再相互矛盾,而是相互交織。北京正在通過將能源轉型視爲國家安全的一個方面來重新定位能源轉型。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中國不僅重新定義了氣候政策框架,還傳達出全球秩序正在迅速變化的信息。

中國的能源轉型是一項安全戰略,而不僅僅是氣候政策

伊麗莎白·瑟本提出,中國的戰略是“綠色能源外交:爲經濟安全而進行的能源轉型”,作爲一個國家,他們將能源轉型視爲經濟、環境和國際影響更大計劃的一部分。這不是孤立的風電場或太陽能光伏項目;而是關於改變國家在21世紀引領的能力。

中國旨在擴大其可再生和關鍵礦物技術的國內生產,並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一增強的內部能力將強化能源安全,並減少對國際能源供應波動的暴露。當北京建設電池設施或投資於電動汽車(EVs)的普及時,他們不僅是在追求綠色創新;他們正在建立一個更具彈性和自給自足的國家基礎設施。

在國內進行這項工作的同時,中國正在利用經濟手段來增強其戰略地位。作爲全球清潔技術的新供應者,無論是太陽能電池板還是稀土金屬,對技術或投資的貢獻都成爲了一種地緣政治資本。這意味着每一個太陽能電池板、每一升支持低排放移動性的產品,都是一個國家在全球能源生態系統中不斷擴展影響力的又一層次。

一個國家驅動的模型:協調、激勵與社會穩定

中國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的戰略與西方的做法有根本區別,特別體現在更大的協調性上。中央政府,包括財政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計劃並資助對清潔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資。中國的國家規劃者並沒有等待私人資本的行動,而是協調市場,以滿足安全和獨立的長期目標。

雖然私營企業受到激勵,但在許多方面它們正受到管理。 Guo等人依靠貸款、補助和稅收減免來支持綠色創新,但最終這些倡議的成功與績效結果相關。目標是使能源投資與國家稟賦和優先事項保持一致,而不是將投資視野縮小到短期利潤上。

中國模式的另一個值得提及的獨特之處是其對社會結構的關注。中國正在積極努力管理從化石燃料轉型所帶來的人員成本,通過重新培訓煤礦工人、重建對化石燃料依賴的地區以及促進地方治理融入轉型過程。通過這些舉措,中國不僅爲清潔能源轉型建立了社會合法性,而且使其在政治上具有可持續性。能源轉型不僅在技術上變得可能,而且在中國的各個地方也在政治上變得可行。

能源政策作爲全球舞臺上的權力投射

中國正在重塑自己的能源經濟,並將這種重塑出口到國外。通過綠色“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投資的企業正在國際上部署可再生基礎設施。該國的投資爲其技術開闢了新市場,並發展了長期戰略關係。除了控制用於電池應用的稀土和礦物的全球價值鏈外,中國還享有額外的槓杆。這些資源和材料不僅是清潔能源的輸入,它們還是現代軍事、工業和消費技術的氧氣。

隨着各國競相實現電氣化,收獲、生產和提煉這些礦物的經濟體最終將重創非消費國。標準設定是另一個微妙但重要的工具。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中國在出口綠色技術的同時,也出口了其監管框架。這塑造了能源技術的全球規範,並使國際合作夥伴更加依賴中國模式,這是一種強大的軟影響力形式。所有這些舉措都鞏固了中國在氣候政策乃至地緣政治影響力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正如伊麗莎白·瑟邦 (Elizabeth Thurbon) 所指出的,這不是一次被動的過渡,而是對全球權力結構的有意識、有計劃的重塑。

最後的思考:國家安全的未來是綠色的

通過將能源轉型概念化爲國家安全的倍增器,中國正在向世界發出信號,即環境可持續性和地緣政治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此次合並使中國能夠從經濟衝擊中恢復過來,主導清潔技術創新,並在不必依賴化石燃料進口的情況下佔據全球重要地位。

其他國家應該注意。現在,成功的清潔能源戰略不僅需要創新或碳減排,還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政策、基礎設施、國防、貿易和人員的同步工作。盡早認識到這種相互聯繫的國家將更有能力在一個更加動蕩、氣候驅動的世紀中發揮領導作用。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