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加密货币停滞期后的新机遇 YBS或成资产发行新模式
加密货币行业的大停滞与新方向
过去一年,加密货币行业与传统金融、大型科技公司以及政界人士进行了双向互动。某些政治人物的加密货币项目标志着加密流动性的终结,而双方的和解才刚刚开始。
一些新兴市场的顾问、矿场项目和中东地区的大额融资,最终都成为压垮散户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投资者不如去许愿池里寻找一线希望。
加密货币的停滞期
人类似乎总是在追求相反的东西。过去追求自由,现在却又向往传统。人类似乎从未真正吸取教训。
比特币现货ETF获批时,许多人认为比特币将改变世界。然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比特币只是M2的映射资产,既不能有效抵御通胀,也无法作为加密货币牛市的催化剂。它变成了两头不讨好的局面。
某政治人物推出加密货币项目后,市场暴涨随即沉寂也在意料之中。一些平台的自救行动、钱包产品的推出,甚至某交易平台高管身份的争议,都变成了无法盈利的闹剧。
太阳底下无新事,加密货币行业陷入了大停滞。
以太坊从4000美元跌至1500美元后,正尝试通过Risc-V技术重回L1战场。如果以太坊虚拟机都可以改头换面,不如直接将PoS改回PoW。以太坊押注L1和新增Risc-V能否真正自救?
某公链在交易平台倒闭前后都在押注L1。从本质上讲,其L2或扩展层也是对该公链的吸血行为,就像鲸鱼身上的小鱼。而以太坊的L2则更像是它自己招来的藤壶。
我们熟悉的市场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太坊不再是货币,稳定币才是货币。
无效信息正在侵蚀整个市场。KOL热潮迅速演变为KOL机构热潮,然后是中心化交易所热潮。看看最近迪拜音乐节的盛况就知道了,项目方、KOL和交易所最终都指向交易,而交易所本身就是交易行为的集中点,这是无解的局面。
这并非对KOL的批评,而是对市场规律的认可。从最早的社群AMA、社区化平台,再到多媒体竞争,KOL的巅峰也是终点,转向交易就是信任和影响力的清算时刻。
本轮周期也出现了新的分化趋势,虽然都是无效信息,但大致分为两类:
风险投资的幻想破灭与坚守并存。依靠美元资本,各地区的风投都在布局下一阶段。而孤军奋战的华人风投,在LP和ROI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与创新无关,都在快速向做市商转型。既然都要导向交易,不如直接自己动手。
真正的创新曾经在华清嘉园,未来可能在深圳科技园。华人创始人需要在硅谷和华尔街寻找资金,但真正符合市场下一阶段需求的项目,可能不会被现有投资框架认可。
加密货币行业不需要基本面分析,网络热点也难以做空。
原因很简单,交易路径太短,交易所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任何流量,宁可浪费撒网也不愿错过风口。唯一的受益者变成了从互联网大厂逃入交易所的人才,不仅有字节跳动,还有其他公司的人才流动。
2018年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在职时间只有4个月,到2024年已经延长到7-8个月,但更多人仍将被输送到社会。加密货币行业的大公司只看得上头部交易所。
今日观点:风投的受益人是顶尖学校毕业生,交易所的受益人是大厂淘汰的人才。他们带来的不仅有专业知识和漂亮履历,还有更深层次的运作标准,以及中介成本增多后资本效率的下降。
加密货币行业那种充满活力、百花齐放、一心只想赚钱的时代和人,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持续的体制化成为了加密货币行业的紧箍咒,这个行业越来越像互联网,而互联网则越来越像传统行业。
需求源于发明
我并非对加密货币持悲观态度,更准确的心态是"对行业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很担忧"。这不再是一个小众的、充满暴富机会的行业,从业者正在被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人才大量替代。加密货币行业的早期参与者要么进了监狱,要么成为小角色,要么出狱后成为大佬的跟班。
抱怨太多恐伤身,我们不该继续讨论风投和交易所,要么像以太坊一样从头开始,要么探索新的生态。在加密货币行业的每次危机中,都会诞生新的资产发行方式,比如ERC-20支持了DeFi,NFT支持了BAYC,现在来到了稳定币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上一轮链上活动的核心是以太坊和借贷,"乐高式"地提高资本效率,而本轮的以太坊和质押模式并没有复制这个奇迹。在我们这个时间线,某科技巨头没有发明即时通讯软件,反而是某手机品牌的通讯软件崛起。
生息稳定币(YBS)成为新的发明,它们会创造新的需求。这不是因为人们对稳定币的需求无法满足,某知名稳定币运作得很好,而是因为可以这样做YBS。Ethena的发明就是一个例子,可以参考美元铸币税终结和稳定币超级周期的讨论。
YBS可能成为新的资产发行形式,这是一个预期。借鉴心理史学,对于未来,我有三种预测,指向不同的未来:
YBS成为新的资产发行方式,以太坊成功升级。ETH取代BTC成为新的加密货币发动机,Restaking ETH成为真正的货币;
YBS成为新的资产发行方式,以太坊逐渐淡出。YBS会被国债等美元资产吞噬,金融科技2.0成为现实,Web 3.0成为一场空;
YBS未能成为新的资产发行方式,以太坊悄然消失。那么区块链会"去币存链",金融科技1.0是某支付平台对银行的替代,某支付处理公司是对收单的电子化革新,那么无币区块链最多是金融科技1.5。
总结一下,金融科技2.0是金融区块链,金融科技1.5是无币区块链技术。
稳定币正在成为新的资产发行模式,这是任何风投研报都没有预测到的,甚至Ethena自己都没这么想过。如果我们认为市场本身就是最优解,风投和交易所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某技术专家沉迷技术叙事,而是不尊重市场规律。
在当前的加密货币格局下,交易所、稳定币和公链实际上三足鼎立。某头部交易所、某主流稳定币和以太坊构成了主要力量,其他的都是围绕这三者的供应商和分销渠道。交易所和公链比较稳定,现在焦点集中在稳定币上。不仅某稳定币、某资产管理公司等在进军,链上给出的答案就是YBS,这关乎全局,责无旁贷。
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以太坊和某公链两家独大,但某公链并未放弃追赶。尤其是以太坊并未被彻底击败,经常可以听到某公链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超越以太坊生态的消息。但从真实的资产发行量来看,ETH加上ERC-20版本的某稳定币仍然稳居首位。
这也是我认为以太坊基本面没有问题的主要原因。市场对ETH的价格期待是1万美元,对某公链的期待是1000美元,基点完全不同。
特别是比较各链增长速率,我们可以发现基本同步,除了某公链在2022年几乎崩溃外,其余时间大家与以太坊保持一致。我们可以认为,在相关性上,各链稳定币没有出现独立行情,仍然是以太坊的外溢效应。
据此,说明了以太坊和稳定币配对的重要性,而YBS的重要性在于改变锚定对象。在2300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值中,USDe等YBS仍然只是其他类别。
再次强调,YBS必须成为新的资产发行方式,才能将ETH的资产属性传导到货币层面,否则,实物资产代币化的春天就是加密货币的寒冬。
结语
以太坊只有技术叙事,用户只青睐稳定币。
我们希望用户青睐的是YBS,而不是某主流稳定币,这是目前的现状,也是我们与市场的分歧。
追求小众是很大众的事,看看贯穿式尾灯和遍布世界的某IP形象吧。简单提一下区块链支付,支付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加密原生资产支撑的YBS主流化之前,强推区块链支付是"结果早于原因",即支付应该是YBS的方向。
加密货币不要成为金融科技2.0,发展道路不能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