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Web3监管新政:从业者眼中的机遇与挑战2025年6月30日标志着新加坡Web3行业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一天起,根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SMA)第137条规定,所有在新加坡设有营业场所的数字代币相关服务提供商,无论其客户是否位于新加坡境内,都必须获得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牌照,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在5月30日发布的监管回应文件中明确指出,届时未持牌者必须立即停止境外业务,申请中状态不被视为合法依据。这一规定被许多人解读为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加密货币监管措施。为了深入了解FSMA文件中被忽视的重点,我们咨询了专业律师的意见。同时,我们还采访了5位在新加坡工作的Web3从业者,以呈现他们眼中新加坡监管环境的变化和真实现状。## 一、法案核心要点解析在与数字经济法律专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法案内容:1. FSMA是全面升级版监管框架,适用于境内外业务许多业内人士误以为FSMA仅仅是为了弥补原《支付服务法》(PSA)在监管新加坡企业境外服务方面的不足。然而,FSMA实际上是一个统筹性的框架法律,涵盖了在新加坡境内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实体。这意味着,无论业务面向境内还是境外,只要在新加坡设有营业场所或注册公司,都必须遵守FSMA规定。这种穿透式监管标志着MAS对本地Web3从业者的全面监管正式开始。2. 监管重心从机构转向个人与主要关注企业和机构合规性的PSA不同,FSMA引入了对个人的监管机制。这使得MAS能够绕过传统的机构许可框架,直接管理金融市场中的高风险人员。这意味着,即使是非管理层的自由职业者、远程开发者、顾问或意见领袖,只要在新加坡境内从事相关服务,都可能成为监管对象。新规要求从业人员充分理解FSMA框架并具备相关经验,大幅提高了个人从业门槛。3. FSMA合规要求显著提高即便已持有PSA牌照,也不能自动适用于FSMA。FSMA在合规门槛上明显提高,MAS明确表示,已获PSA牌照的企业也需重新提交补充材料以满足FSMA要求。申请DTSP牌照不仅需25万新币初始资本和常驻合规官,还必须建立独立审计机制、定期提交合规报告,并满足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的管理要求。## 二、新加坡Web3从业者的真实声音尽管监管趋严给Web3从业者带来了压力和担忧,但实际情况可能比纸面上的条例更为复杂。我们采访了多位在新加坡工作的Web3从业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从考虑搬离的初创团队,到选择观望的个人工作者,再到依然看好新加坡长期发展的资深从业者。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政策落地的真实图景:1. 代币化运营项目创始人:小企业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一位创始人表示,他们的项目确实受到了影响。在当前的加密货币领域,几乎所有有意义的产品最终都会涉及交易这个核心环节。而一旦涉及交易,就难免触及DTSP监管红线。对于小型团队来说,投入大量资源与监管打交道几乎是不可承受的负担。这位创始人认为,新加坡目前可能不再适合初创期项目的发展,新加坡似乎更希望成为成熟企业的总部。他们不排除未来彻底搬离新加坡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他仍保持乐观态度,相信"小企业总有其生存之道"。2. OTC交易从业者:新加坡是"务实的决策者"一位从事OTC业务多年的从业者认为,Web3行业一直面临一定程度的排斥,无论是之前在中国的处境,还是目前在新加坡小企业的边缘化。但他认为,务实是新加坡监管的基本特征。他直言,新加坡政府就像一个"务实的决策者":能带来实质价值的可以留下,只带来泡沫的就会被适当清退。他认为,这次的监管并非"铁腕"政策,更像是"敲山震虎"。真正需要牌照的企业早已申请,那些对政府有贡献或确实有实力的企业,实际上并不会因这轮新规而过度焦虑。3. Web3 AI领域资深从业者: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位在新加坡Web3和AI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者强调了"务实"这个词。他认为,这是理解新加坡一贯治理风格的关键。新加坡的高效和对规则的坚持,本质上是为了保障经济效益,以及在国际政治与金融博弈中争取稳定地位。这次监管条例趋严,实际上是因为Web3领域出现了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政府必须介入以确保生态的健康发展。虽然他的项目目前未受直接影响,但他注意到,对于一些尚未获得许可的交易所及其合作伙伴而言,这轮政策调整确实带来了不小冲击。特别是那些在Web3圈子中担任金融顾问角色的意见领袖,政策压力已经传导到他们身上,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4. 长期居住新加坡的创业者:Web3仍是新加坡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一位在新加坡生活近20年的创业者认为,新加坡近年来在Web3领域的监管政策并未出现剧烈转向,更多是对既有框架的明确和细化。他指出,根据最新的澄清,这次监管的重点在于数码支付代币(DPTs)以及具资本市场属性的代币,而常见的实用型代币和治理型代币目前并不在核心监管范围内。他强调,对大多数初创项目来说,新加坡仍然是一个制度明确、路径清晰、资源丰富的环境。MAS保持高透明度,并设有开放的咨询机制,企业可以相对容易地评估自身的合规情况。从长远来看,他认为Web3仍然是新加坡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除了明确的政策框架,政府还通过资金支持、人才培育、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推动生态发展。他始终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新加坡仍是最能兼顾监管合理性与产业活力、最值得创业者信任的选择之一。5. AI初创公司创始人:是洗牌期,但主要针对金融方向一位AI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表示,目前的监管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他们仍计划继续在新加坡发展。他认为这轮监管主要针对金融属性较强的企业和项目,对于他们这样的小型技术团队,实际影响相对有限。谈到新加坡的创业环境,他认为这里非常适合小团队甚至个人创业。特别是对海外华人来说,新加坡在语言和文化上有天然亲和力,沟通成本低,落地也更快。虽然有人认为新加坡某些政策偏保守,但他认为,相比许多地区,新加坡仍然是一个公平、开放且理性看待创新的地方。## 结语这次监管收紧本质上是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次自我调整,而非对Web3行业的全面排斥。Web3从业者正在重新评估他们的选择:是留下来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以换取长期的政策稳定性,还是转向那些表面上更友好但可能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市场。无论如何,新加坡Web3行业正面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未来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新加坡Web3新政落地 从业者眼中的机遇与挑战
新加坡Web3监管新政:从业者眼中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6月30日标志着新加坡Web3行业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一天起,根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SMA)第137条规定,所有在新加坡设有营业场所的数字代币相关服务提供商,无论其客户是否位于新加坡境内,都必须获得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牌照,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在5月30日发布的监管回应文件中明确指出,届时未持牌者必须立即停止境外业务,申请中状态不被视为合法依据。这一规定被许多人解读为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加密货币监管措施。
为了深入了解FSMA文件中被忽视的重点,我们咨询了专业律师的意见。同时,我们还采访了5位在新加坡工作的Web3从业者,以呈现他们眼中新加坡监管环境的变化和真实现状。
一、法案核心要点解析
在与数字经济法律专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法案内容:
许多业内人士误以为FSMA仅仅是为了弥补原《支付服务法》(PSA)在监管新加坡企业境外服务方面的不足。然而,FSMA实际上是一个统筹性的框架法律,涵盖了在新加坡境内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实体。这意味着,无论业务面向境内还是境外,只要在新加坡设有营业场所或注册公司,都必须遵守FSMA规定。这种穿透式监管标志着MAS对本地Web3从业者的全面监管正式开始。
与主要关注企业和机构合规性的PSA不同,FSMA引入了对个人的监管机制。这使得MAS能够绕过传统的机构许可框架,直接管理金融市场中的高风险人员。这意味着,即使是非管理层的自由职业者、远程开发者、顾问或意见领袖,只要在新加坡境内从事相关服务,都可能成为监管对象。新规要求从业人员充分理解FSMA框架并具备相关经验,大幅提高了个人从业门槛。
即便已持有PSA牌照,也不能自动适用于FSMA。FSMA在合规门槛上明显提高,MAS明确表示,已获PSA牌照的企业也需重新提交补充材料以满足FSMA要求。申请DTSP牌照不仅需25万新币初始资本和常驻合规官,还必须建立独立审计机制、定期提交合规报告,并满足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的管理要求。
二、新加坡Web3从业者的真实声音
尽管监管趋严给Web3从业者带来了压力和担忧,但实际情况可能比纸面上的条例更为复杂。我们采访了多位在新加坡工作的Web3从业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从考虑搬离的初创团队,到选择观望的个人工作者,再到依然看好新加坡长期发展的资深从业者。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政策落地的真实图景:
一位创始人表示,他们的项目确实受到了影响。在当前的加密货币领域,几乎所有有意义的产品最终都会涉及交易这个核心环节。而一旦涉及交易,就难免触及DTSP监管红线。对于小型团队来说,投入大量资源与监管打交道几乎是不可承受的负担。
这位创始人认为,新加坡目前可能不再适合初创期项目的发展,新加坡似乎更希望成为成熟企业的总部。他们不排除未来彻底搬离新加坡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他仍保持乐观态度,相信"小企业总有其生存之道"。
一位从事OTC业务多年的从业者认为,Web3行业一直面临一定程度的排斥,无论是之前在中国的处境,还是目前在新加坡小企业的边缘化。但他认为,务实是新加坡监管的基本特征。他直言,新加坡政府就像一个"务实的决策者":能带来实质价值的可以留下,只带来泡沫的就会被适当清退。
他认为,这次的监管并非"铁腕"政策,更像是"敲山震虎"。真正需要牌照的企业早已申请,那些对政府有贡献或确实有实力的企业,实际上并不会因这轮新规而过度焦虑。
一位在新加坡Web3和AI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者强调了"务实"这个词。他认为,这是理解新加坡一贯治理风格的关键。新加坡的高效和对规则的坚持,本质上是为了保障经济效益,以及在国际政治与金融博弈中争取稳定地位。这次监管条例趋严,实际上是因为Web3领域出现了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政府必须介入以确保生态的健康发展。
虽然他的项目目前未受直接影响,但他注意到,对于一些尚未获得许可的交易所及其合作伙伴而言,这轮政策调整确实带来了不小冲击。特别是那些在Web3圈子中担任金融顾问角色的意见领袖,政策压力已经传导到他们身上,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
一位在新加坡生活近20年的创业者认为,新加坡近年来在Web3领域的监管政策并未出现剧烈转向,更多是对既有框架的明确和细化。他指出,根据最新的澄清,这次监管的重点在于数码支付代币(DPTs)以及具资本市场属性的代币,而常见的实用型代币和治理型代币目前并不在核心监管范围内。
他强调,对大多数初创项目来说,新加坡仍然是一个制度明确、路径清晰、资源丰富的环境。MAS保持高透明度,并设有开放的咨询机制,企业可以相对容易地评估自身的合规情况。
从长远来看,他认为Web3仍然是新加坡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除了明确的政策框架,政府还通过资金支持、人才培育、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推动生态发展。他始终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新加坡仍是最能兼顾监管合理性与产业活力、最值得创业者信任的选择之一。
一位AI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表示,目前的监管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他们仍计划继续在新加坡发展。他认为这轮监管主要针对金融属性较强的企业和项目,对于他们这样的小型技术团队,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谈到新加坡的创业环境,他认为这里非常适合小团队甚至个人创业。特别是对海外华人来说,新加坡在语言和文化上有天然亲和力,沟通成本低,落地也更快。虽然有人认为新加坡某些政策偏保守,但他认为,相比许多地区,新加坡仍然是一个公平、开放且理性看待创新的地方。
结语
这次监管收紧本质上是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次自我调整,而非对Web3行业的全面排斥。Web3从业者正在重新评估他们的选择:是留下来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以换取长期的政策稳定性,还是转向那些表面上更友好但可能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市场。无论如何,新加坡Web3行业正面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未来发展值得持续关注。